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 浙ICP备2021015687号
星欧娱乐新闻资讯
公司动态

星欧娱乐平台,港股“新经济生态”成型:内地企业扎堆上市催生下一个十年投资主线?百年变局中又一香港机遇?

更新时间:2025-04-18 21:40点击次数:
  从资金逻辑看,DeepSeek惊艳世界,彰显中国产业链走出自主引领趋势,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海外大行纷纷看多中国。“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的大潮下,近水楼台的港股核心资产被全球资金爆买,南下的“北水”同样汹涌。   从市场表现看,恒生科技指数年内劲升三成,恒生指数亦是涨势如虹。香港联交所数据显示,2025年1—2月有10家公司新上市,合计筹资78亿美元,同比增加255%;加上

  从资金逻辑看,DeepSeek惊艳世界,彰显中国产业链走出自主引领趋势,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海外大行纷纷看多中国。“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的大潮下,近水楼台的港股核心资产被全球资金爆买,南下的“北水”同样汹涌。

  从市场表现看,恒生科技指数年内劲升三成,恒生指数亦是涨势如虹。香港联交所数据显示,2025年1—2月有10家公司新上市,合计筹资78亿美元,同比增加255%;加上再融资,所有上市公司筹资总额为249亿美元,同比增长14%。此外,比亚迪3月“闪电配售”,完成近十年全球汽车业最大的股权再融资,净筹资达433.83亿港元。

  从公司结构看,市场交投活跃,吸引内地企业扎堆赴港上市,供应更多优质标的。创造现象级IPO的蜜雪集团(,申购阶段冻资近1.8万亿港元,认购倍数达5324倍,超过快手(01024.HK)成为新一代“冻资王”。

  如今,每股股价超过100港元的“红底股”(100元港币的底色为红色)中,新质企业强势上位,老铺黄金(06181.HK)3月盘中一度摸高至798港元/股,超越腾讯控股(00700.HK)、携程集团(09961.HK),跃居“股价一哥”,显示原本青睐房地产、金融龙头的港股,正成为消费、硬科技企业的聚集地。

  那么,从过去4年的估值洼地,到2024年开始起飞,成为全球最亮眼的资本市场,港股在市场表现、上市公司结构、投资者结构方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巨变?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引擎推动?境内投资者又如何挑选最具投资价值的龙头公司,分享这一市场的澎湃机遇?

  为全面评价港股市场的中资上市公司,推动港股公司高质量发展,支持优质上市公司做大做优做强、提升投资价值,《新财富》杂志以截至2024年10月底在港股上市的1176家中资公司为考察样本,对其盈利能力、成长性、研发创新能力、投资回报、市值表现、出海表现等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考察,并通过客观指标计算等方式进行筛选排名,推出了“2024新财富杂志最佳港股公司”榜单。

  本次排名一共设置“最具投资价值港股公司”“最具成长性港股公司”“最具创新能力港股公司”“港股最佳IPO”“港股出海龙头”“粤港澳大湾区港股新锐”六个系列奖项,以便从不同维度寻找港股“优等生”。在“最具成长性港股公司”的奖项之下,还结合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市值、营收规模等指标,分别筛选出消费、医疗、智造、汽车、TMT等五大产业的10家优秀公司,以推动企业和投资者关注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向更高质量的价值创造迈进。

  受益于国内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市场预期改善、需求回升,以及国际格局变化带动全球资金再平衡,港股在连跌4年之后,于2024年9月开始演绎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强势反弹行情。2024年内,恒生指数上涨17.7%,恒生科技指数上涨18.7%,涨幅均处于全球主要指数前列,兼具高分红、大安全属性的恒生中国央企指数更是上涨24.4%。

  2025年,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持续在互联网、半导体等AI产业链扩散,中国科技股迎来一轮估值修复。港股由于聚集了全中国互联网、AI、生物医药、制造业等领域的新质生产力龙头,又是全球资本投资中国资产桥头堡,叙事逻辑进一步重塑,被国内外机构持续看多。

  尤其是高盛、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贝莱德、美国银行、瑞士银行等国际大行,纷纷看多中国资产。德银指出:“2025年将成为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的一年,中国股票长期存在的估值折价问题将得到根本性扭转。”

  高盛的研报指出,随着全球基金进一步提高其在中国市场的配置,H股或继续受到青睐;国内散户投资者积极参与投资,A股也可获得支撑;在人工智能应用推动盈利上调的背景下,恒生科技指数可能继续表现良好,并维持对中国A股和H股的超配评级。

  市场情绪加速回暖之下,内资、外资涌入势头强劲,内地投资者更是“爆买港股”。Wind数据显示,2025年截至3月24日,共有超过4000亿港元的南向资金流入港股,并且有多个交易日贡献港股市场50%以上的成交额。从2014年底港股通开通至2025年3月24日,南向资金成交总额已经超过4万亿港元。

  今年以来,恒生科技指数、恒生指数涨幅已领跑全球。截至3月24日收盘,恒生科技指数年内飙涨超26%,位居全球资产表现榜首,恒生指数涨幅也达18%,创近三年新高,且领涨亚太乃至全球市场。

  港股市场较差的流动性一直饱受诟病,如今,投资者信心提升,交投活跃度也大大增强。据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介绍,2023年港股日均成交额约为1000亿港元,2024年为1320亿港元,2025年已突破2000亿港元,且2月有3次突破4000亿港元。

  2024年,港交所旗下所有市场在第三和第四季均创下单日成交纪录,特别是10月8日,股票现货市场的成交金额创下6200亿港元新高。其中,南向资金累计成交逾10万亿港元,同比增加近六成,净买入金额达8078.69亿港元,同比增长154%,刷新纪录。

  对比欧美可以看出,中国正迎来居民资产配置结构变化的拐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无风险利率下行、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权益类资产有望受到更多青睐,港股也受益于此。

  长期以来,港股一直是全球股市估值洼地,2024年港股平均市盈率(PE)仅为8—9倍,相比美股更具性价比。如今,其潜力被重新认识,尤其是科技板块,备受外资青睐。

  据中信证券研报统计,2025年1月24日至2月13日,外资回流港股市场近130亿港元,且主要配置估值折价较高的科技和消费行业。国金证券数据显示,2025年截至2月19日,外资净流入比例靠前的为计算机、基础化工、电力设备及新能源、医药板块,占比分别为18.72%、7.03%、6.98%、6.67%。

  阿里巴巴(09988.HK)成为本轮行情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其2025年截至3月24日的涨幅超60%,市值重新突破2.5万亿港元大关。此外,地平线.HK)、小米集团(01810.HK)、华虹半导体(01347.HK)、金蝶国际(00268.HK)涨幅均超过50%(表1)。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涨幅和成交量居前的企业,与“2024新财富杂志最佳港股公司”中的“最具投资价值港股公司”名单高度重合,显示资金与“优等生”双向奔赴的生动图景。

  从Wind统计看,2025年截至3月24日,沪深港通每日前十大活跃个股的成交金额已达到3.6万亿元,净买入1881亿元。

  从行业来看,信息技术行业无论成交总次数、成交总金额均处第一位,成交总金额达到1.88万亿元;可选消费行业居第二,成交总金额达到8285.3亿元,成交净买入828.9亿元,净买入额占比达到44.1%。这两个行业活跃个股的成交净买入额占比超过80%(表2)。

  从公司来看,腾讯控股、阿里巴巴、中芯国际(00981.HK)、快手(01024.HK)、小米集团、理想汽车(02015.HK)、工商银行(01398.HK)、比亚迪股份、优必选(09880.HK)等企业净买入额居前列(图1)。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以来,港股通标的中,银行、石油石化、公用事业、煤炭行业的成交额占比下降,而电子、汽车、计算机等行业的成交额占比呈上升趋势。这显示,资金正在流向互联网、芯片半导体、汽车、可选消费等新经济领域的核心资产,并重点布局其中的科技巨头,由此带动相关产业链概念股的上涨。

  尽管涨幅明显,但港股整体估值仍有吸引力。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24日,恒生指数PE仅为10倍,处于历史43%分位左右,而纳斯达克指数是40倍,标普500是27倍,上证指数是14.4倍;恒生科技指数PE为25倍,处于历史32%分位。

  值得一提的是,眼下正值年报季,从阿里巴巴、腾讯控股等主要科技企业陆续发布的2024年年报看,其业绩基本超预期,如腾讯控股录得营收6602.57亿元,同比增长8%,经营利润达2378.11亿元,同比增长24%,大超预期。

  华泰证券发布的港股策略报告称,随着科技股的财报业绩得到验证,基本面逻辑或将持续支撑港股的相对行情表现;部分创新药龙头2025年或将扭亏转盈,有望提振市场信心,中长期仍坚定看好中国资产价值重估。

  从2018年起,港交所相继对上市规则作出修订,陆续增设了第18A章、第8A章、第18C章、第19C章等内容,为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同股不同权企业、未有收入或盈利的专精特新公司、合资格的企业二次发行等提供上市便利。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2018年4月30日新增的18A章,允许同股不同权、未有收入的生物医药公司赴港上市,允许中概股将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在这一历史性改革下,小米集团、美团、阿里巴巴、京东集团(09618.HK)等巨无霸掀起了赴港上市潮,多家公司同日敲钟的场景屡见不鲜。

  自此,新经济公司如过江之鲫涌入港股。制度之变带来上市公司结构之变、资金之变,共同推动港股生态的深刻变革。

  陈翊庭曾透露,从2018年上市规则改革到2024年7月底,通过18A章节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就有65家。这推动了整个生物科技投融资生态圈的形成,加速了中国生物科技和创新药研发的发展,同时大大激发了香港市场的活力,让港交所成为一个备受新经济公司青睐的上市平台。

  2023年3月,港交所推出了为特专科技公司量身定制的上市规则,即18C章节。18C章大幅放宽了收入门槛等上市条件,并设置预期市值、研发、第三方投资等要求。这一重磅改革被市场解读为港股正在进行一场“硬科技”之变。随后,一批硬核科技公司陆续递交上市申请书。

  18C章瞄准的五大行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和软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食品和农业技术,涵盖了目前“含科量”最高的赛道。其中的初创期或成长期的特专科技公司,尤其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的创业企业,普遍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可持续融资成为其快速、高质量发展的最大诉求。18C章对其而言无疑是一个超级大利好,为其提供了更宽广的募资通道。

  2024年6月13日,AI制药企业晶泰科技(02228.HK)成为通过18C章上市的首只新股,首发募资超过9亿元,2025年3月24日市值超过240亿港元。晶泰科技在招股书中指出,18C特专科技公司新规的出台是其改道港交所的原因。

  2024年,共有3家公司根据18C章提交上市申请并成功挂牌,包括布局国产智驾芯片业务的黑芝麻智能(02533.HK),从事协作式机器人开发制造及商业化的越疆(02432.HK)。

  星欧平台官网,

  2024年8月,港交所进一步将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时的市值门槛,在原来的基础上下调20亿港元,以吸引更多有潜力的科技企业,推动港股市场结构的持续优化。此外,港交所还不断优化和简化海外发行人赴港上市制度,如取消对同股同权架构公司需属创新产业的限制等。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一直是内地企业境外融资的首选地,也是众多新经济企业成长的摇篮。如今,从制度上积极拥抱新经济,使得港股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高度共振。丰富且包容的上市标准,令港交所成为全球最活跃的新股市场之一,效率和活力被大大激发。

  2025年4月13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表题为《百年变局中又一香港机遇》的司长随笔。文中,他表示,针对全球最新变化,他已指示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做好准备,若于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希望回流,必须让香港成为它们首选的上市地。

  他强调,港交所亦会加紧做好在东盟和中东市场的联系和推广工作,吸引更多当地优质企业来港上市,同时汇聚更多国际资金到港,进一步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实力和地位。

  制度变革下,内地企业赴港上市速度明显加快。消费与科技龙头接踵而至,也彻底重塑了港股的上市公司结构和资金偏好,使之成为新经济聚集地。

  据港交所中国区上市发行服务部主管、高级副总裁韩颖姣在一场活动中介绍,从2018年的上市改革到2024年10月底,共有超过330家新经济公司在香港上市,募资额达1万亿港元,贡献了香港市场65%的新股集资额。另据陈翊庭2024年7月25日在港交所未来科技峰会上表示,过去10年,港交所新股融资金额为2940亿美元,累计的首发募集资金领跑全球。

  2024年,港交所迎来71家新上市公司,其首发募集资金达到870亿港元。这使香港的新股集资额在全球排名第四,较2023年的第6位大幅提升。

  港股2024年近九成IPO新股,来自内地,尤其是广东、北京、浙江、江苏等经济重镇。2025年截至2月18日,在港上市的9家企业均来自内地,其中,上海和浙江分别有3家,其首发募集资金总计达到71.9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9月17日上市的美的集团,成为2021年以来港股发行规模最大的新股,其募资额达到324.8亿元,占港股全年新股募资额的40.64%。此外,地平线.HK)的IPO募资额都超过20亿元,这些公司也都登上了本届“港股最佳IPO”榜单。

  如今,赴港上市的热潮仍在继续。Wind数据显示星欧娱乐平台,,2025年截至3月24日,已经有47家公司向港交所提交首次聆讯材料,呈现一天多家公司递表的情形,比如,2月15日就有三花智控(002050)、奥克斯电气、峰岹科技(688279)、印象股份(870608.NQ)4家公司递表。一些A股上市受阻的公司,也纷纷转道H股上市。

  对比往年,2024年有85家公司向港交所递表,2023年和2022年分别有33家和64家。由此可见,港交所新股申请的火热程度。

  从2025年提交聆讯材料的公司看,来自医疗生物行业的数量最多,此外也不乏半导体、汽车零部件、机械、消费行业的公司。

  受益于政策端的支持,A股公司赴港二次上市也持续升温。统计显示,美的上市后,“A+H”股数量已达149只。

  作为全国首家B股转H股试点企业的中集集团(02039.HK),得益于中国证监会与香港监管机构的持续开放,2012年8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实现“A+H”上市。这十余年来,中集集团充分享受了两地资本市场的优势,也对港股的特色有深刻理解。

  其一,公司治理以股东为核心。股东大会是香港上市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决策机构之一,股东大会上的表决程序对公司的重大事项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发行股份收购资产时的价格交给股东决策,不从规则上设限。其二,港股再融资审批时间短、程序简便。以配售为例,当公司拟发行的股票数量不超过发行前总股本的20%,且折价不超过20%(即“双20%”条件)时,配售既不需要监管机构审批,也无需经过股东大会,仅董事会授权即可进行,且利用“先旧后新”模式,能实现24小时内完成“闪电配售”。其三,IPO定价泡沫少、波动小。港股IPO定价采用国际通行做法,如国际配售、由基石投资者及机构投资者参与,价格区间由宽到窄,通过市场化博弈最终确定价格。

  中集集团的感受不是特例。港交所曾表示,上市大门是向全世界敞开的,欢迎全球各地的公司通过主要上市、双重主要上市等方式来港。目前,已有超过150家海外上市公司在香港二次上市,其中不乏阿里巴巴、百度等家喻户晓的全球化巨头。

  从市场表现看,2025年IPO的9家公司中,有5家公司上市首日录得涨幅,占比超过一半。

  星欧平台官网,

  其中,有着“中国版乐高”之称的布鲁可(00325.HK)在1月10日上市当天,高开超80%,收盘涨幅达40%。这家玩具厂商此次IPO发行价为60.35港元/股,获得超额配售,募资资金17.79亿元。布鲁可在上市前完成三轮融资,累计融资17.87亿元,背后有源码资本、君联资本、云峰基金、高榕创投等知名创投机构。

  港股市场估值低、流动性差,一直是一些创投机构不愿被投企业赴港上市的重要原因,如今,由于不少上市新股都带来了不错的赚钱效应,这一印象正得到改观。

  2024年9月以来,港股共有36家IPO公司,其中22家上市首日录得涨幅,占比达到61.1%。首日涨幅超过40%的公司有4家,其中,美妆品牌毛戈平(01318.HK)涨幅高达76.5%,其2025年3月市值已超过480亿港元。

  新股的良好表现,使得企业赴港上市的意愿越来越高。港交所披露,目前仍有近百家企业等待上市,包括微医控股、天域半导体、希迪智驾、诺比侃科技、华芢生物、福瑞泰克、峰岹科技等一众细分领域龙头。这些企业在各自领域都有着极强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

  从2024年以来港股IPO公司的行业来看,工业、信息技术公司数量最多,均有18家;可选消费公司有13家,不过其融资额达到429.5亿元,主要是美的贡献的;此外,医疗健康公司有11家,日常消费公司有6家,材料、通讯服务公司分别有4家(图2)。

  工业、信息技术、医疗健康等科技板块的IPO数量显著增多,反映了市场对数字增长、技术进步和创新解决方案的兴趣日益浓厚。

  当前,自动驾驶行业正处于爆发初期。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10个月,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67.1%。这一风口下,智驾企业扎堆上市。其中,地平线年登陆港股,首发募资达54亿港元。

  据不完全统计,有12家智驾公司在2024年于港股市场上市或递表。其分布在自动驾驶产业链的各环节,速腾聚创和拟通过SPAC方式冲刺港交所的图达通,均为激光雷达厂商。2024年7月上市的如祺出行(09680.HK),以及地平线、黑芝麻智能以智能汽车芯片为核心业务,正在排队的希迪智驾、福瑞泰克和已挂牌的佑驾创新(02431.HK)主要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2025年1月上市的赛目科技(02571.HK)专注智能网联汽车(ICV)仿真测试技术。此外,A股智驾和汽车零部件公司均胜电子(600699.SH)也于2025年1月16日向港交所提交了聆讯材料,准备于港股二次上市。

  随着越来越多新经济和中概股公司到来,港股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5年至2017年,香港市场金融企业的IPO募资额占比为59.14%,资讯科技业和医疗保健业仅占7.82%和7.5%。2024年以来,金融业IPO募资额占比已不足1%,信息技术、医疗保障、工业三大行业的募资额占比达到近一半。

  香港资本市场不仅是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的“棋眼”,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也日渐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支撑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高科技产业崛起的重要抓手。

  2018年以前,港股公司主要来自金融、地产、能源及消费行业;2018年以后,TMT(科技、媒体、通信)、生物医药、消费娱乐服务、汽车成为港股最活跃的板块。

  在“2024新财富杂志最佳港股公司”榜单中,消费、医疗、智造、汽车、TMT等五大产业表现突出。

  从港股上市公司的行业分类来看,可选消费公司数量最多,有518家,其市值达到10.5万亿元;工业类公司有490家,市值达到4.5万亿元;信息技术和医疗保健类公司分别有248家和245家,总市值分别为8.4万亿元和2.1万亿元。

  而以高股息著称的金融业上市公司的数量居行业第六,有231家,其市值占比将近1/3,实力依旧强劲。作为新势力代表的消费、信息技术行业公司的市值也在徐徐壮大,占比分别为17.6%、14.2%(表3)。

  港股中,市值超过2万亿元的公司有3家,包括腾讯控股、工商银行(01398.HK)、阿里巴巴。市值过万亿阵营的12家上市公司中,除农业银行(01288.HK)、中国移动(00941.HK)、建设银行(00939.HK)、中国银行(03988.HK)等央国企外,还有小米集团、比亚迪(表4)。

  金融、地产等传统行业公司在港股中的数量、市值比重逐渐降低,与此同时,腾讯、阿里、小米、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由于成长性高,市值持续上涨,加之高增长的新鲜血液不断流入,港股在全球资本市场的竞争力日益提升,投资者也平添了更多与时俱进的选择。

  无论中概股回归,还是赴港IPO升温,如今,中资股(含H股、红筹股和中资民营股)已成港股市场的顶梁柱。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18日,港股共有2645家上市公司,其总市值为59.7万亿元,其中,中资股有1227家,总市值达45.6万亿元,数量占比接近一半,市值占比高达76%。港股市值前20名公司中,除汇丰控股(00005.HK)、迅销(06288.HK)外,其余18家均为中资股。

  业绩方面,中资股表现更为优异。2023年,全部港股公司实现营收50.96万亿元、归母净利润4.1万亿元,其中,中资股实现营收42.77万亿元、归母净利润3.47万亿元,占比分别为84%和84.6%。再看2024年中报数据,中资股实现营收21万亿元、归母净利润2.1万亿元,占全部港股公司对应指标的比例也均达到84%。也就是说,港股超八成营收和净利润是中资股贡献的。

  港股作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是内地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产业链竞争的前沿平台。在港上市,既可以解决短期融资需求、方便后续再融资,也有助于推进海外业务、开展境外并购,加快国际化布局。当下星欧娱乐平台,,中国企业迎来出海大时代,依托本土智造优势,提升海外市场竞争力,抓住蓝海机遇,港股是最好抓手,其由此吸引内地公司纷至沓来。不少公司在聆讯资料中表示,在港上市有利于推动全球化战略。

  如2025年1月15日在港股提交聆讯资料的海天味业(603288),募资资金用途之一便是“建立全球品牌形象、拓展销售渠道以及提升海外供应链能力”。同于1月提交聆讯资料的恒瑞医药(600276)表示,赴港上市是公司“出海”战略的重要一环。2024年12月底,宁德时代(300750)宣布计划发行H股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目的是进一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提高综合竞争力。

  《新财富》杂志在盘点“港股出海龙头”时发现,不少公司的海外布局加快,海外营收占收入的比重超过50%。如联想控股(03396.HK)2023年境外收入超过3000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超过七成,业务遍及全球180多个市场。

  此外,中集安瑞科(03899.HK)的海外收入占比也超过四成。2024年前三季度,中集安瑞科总体收入同比增长8%至179.7亿元,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达到44.8%。在全球碳中和进程加速背景下,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是主要的脱碳路径之一,多个国家正在快速推动陆运、航运能源的迭代,作为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供应商的中集安瑞科也受益于此。

  中资股也成为港股市场的创新主力。以研发费用和研发强度来考察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发现,有23家港股公司2023年的研发费用超过了100亿元,它们全部为中资股公司。

  2023年,全部港股公司的研发费用总计为8665.5亿元,其中,中资股贡献了6673.2亿元,占比达到77%。腾讯、中兴通讯(00763.HK)、百度集团(09888.HK)、网易(09999.HK)、蔚来(09866.HK)、百济神州(06160.HK)、快手、携程集团等公司的研发费用均在百亿级别,研发强度也均在10%以上。此外,商汤(00020.HK)、地平线.HK)、黑芝麻智能等公司的研发强度均在40%以上,无愧是科创新势力。

  2024新财富杂志最佳港股公司榜单上,“最具投资价值港股公司”有腾讯、阿里、京东、美团、百度、小米、中芯国际、比亚迪、药明康德等行业巨头,“最具成长性港股公司”“港股最佳IPO”分项奖中,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造、汽车等新兴行业的“小巨人”鱼贯而至,再加之逐步升级业务模式的金融、保险等传统行业巨头,国际化程度更高的港股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具投资价值和发展前景的资本市场之一。

  在制度、资金、资产的良性互动下,新旧结构转换的港股,正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深度共振,并与A股市场互为补充。这一新生态不仅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香港这一东方明珠注入新的活力。

  “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香港,正成为配置境内外资源的“全球产业合作高地”。香港的国际竞争力也由此进一步提升,在最新的第3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香港已重返亚洲第一、全球前三。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中概股回流”推演,机遇还是挑战?!港股市场如何“来得了、接得住、发展得好”

  《新财富》杂志于2001年3月创刊,专注资本市场深耕细作,“最佳分析师”“金牌董秘”“500创富榜”“最佳上市公司”“最佳投行”等权威专业评选和《德隆系》《明天帝国》《收割者》等经典研究案例影响深远。

  新财富杂志社旗下主要新媒体平台包括:新财富杂志微博、新财富杂志公众号、新财富杂志视频号。

  地址:深圳福田区华富街道莲花一村社区皇岗路5001号深业上城T1栋59楼

(编辑:小编)

客服热线:400-123-4567

公司传真:+86-123-4567

客服 QQ:1234567890

办公邮箱:admin@admin.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Copyright © 2002-2023 财富管理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1015687号

  • 扫描关注星欧娱乐平台公众号

  • 扫描进入星欧娱小程序